鋼鐵大省與缺水大省相遇,2016年,一場因稅收制度變革帶來的用水理念與發展方式的轉型席卷燕趙大地。
今年7月1日,河北省在全國率先實行水資源稅改革。截至今年10月15日,河北省已有10516戶(次)納稅人繳納水資源稅,累計繳納稅款4.28億元。其中,用水大戶鋼鐵行業納入水資源稅管理的888戶納稅人申報繳納 1.08億元,繳納稅額位居各行業之首。
水資源費改稅后,鋼鐵等高耗水企業水資源利用成本增加,迫使相關企業調整生產方式,節約、集約用水。盡管水資源費改稅當前僅在河北試點,但其對河北鋼鐵產業、經濟及水資源稅未來發展的影響,備受關注。
A
鋼鐵大省,陷入“水困局”
在河北省率先試行水資源稅改革絕非偶然。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缺水省份,河北是全國唯一沒有大江大河流經的省份,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20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值的1/7,不及國際公認缺水標準(人均1000立方米)的1/3,甚至比不上中東和北非地區。由于水資源匱乏,河北經濟社會發展不得不長期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年均超采量達50億立方米,平原超采區面積達到6.7萬平方公里,超采量和超采面積均達到全國的1/3,是全國****的地下水漏斗區,并由此引發一系列生態和地質災害問題。
地質勘探部門的資料顯示,河北省深層地下水位正以每年0.5米~1米的速度下降,當前的深層地下水位較之20世紀50年代已下降40米~60米。“水荒”已成為制約河北省經濟、社會和生態各領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水資源稀缺的同時,高耗水的鋼鐵工業一直是河北省的支柱產業。
根據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報告,2015年,河北省分別生產粗鋼、鋼材和生鐵1.88億噸、2.52億噸和1.73億噸,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23.13%、21.30%和24.50%;鋼鐵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924.73億元、利稅554.71億元和利潤總額299.70億元;鋼鐵工業增加值、利稅總額和利潤總額占全省工業的比重分別為26.01%、15.12%和13.74%。
然而,近年來,大而不強、產能過剩一直是困擾河北鋼鐵的“頑疾”,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也給包括水資源在內的自然資源帶來巨大壓力。
盡管隨著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深入以及環保約束力度的加大,眾多鋼鐵企業在節能環保等方面投入較大,噸鋼用水量不斷下降,但從我國重點鋼鐵企業耗水情況看,每噸鋼仍需消耗3噸左右的水,“用水大戶”名副其實。
以2014年為例,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水總量為22.24億立方米,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用水量為5.95億立方米,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水總量的26.75%。
如今,當全球經濟放緩以及市場供求關系發生根本變化時,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愈發突出,如何在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實現和諧已成為河北省面臨的一大課題。
按照河北省節約用水規劃,到2020年全社會用水總量控制在220億立方米以內,其中工業用水控制在38億立方米以內。“十三五”末,河北鋼鐵、造紙和火力發電等高耗水行業單位產品取新水(自來水或地下水)量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以上。日前,河北已出臺實施了包括水耗在內的環保、能耗、質量、技術和安全等六類嚴于國家的地方標準,倒逼鋼鐵過剩產能退出,促進鋼鐵行業提質增效。
在此背景下試行的水資源稅改革,無論對于破解河北“水困局”,還是促進鋼鐵等傳統行業升級“瘦身”,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財稅法研究室負責人張熙政表示,從長遠來看,水資源費改稅不僅能充分運用稅收杠桿的調節作用,促進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管理,也會促使耗水企業加快節能降耗、產業升級的步伐,有助于資源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