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的競爭沒有是非對錯,電纜行業也是如此,只要符合長期資源戰略,符合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那么關于銅鋁資源概況這團迷霧,該如何解讀?單純從資源儲量的角度進行比較合理嗎?兩種不同性能、功能、產能的材料是否需要多方面考慮?如果從靜態保障年限、儲采比、可再生性等多方面比較會是怎樣的狀況呢?
首先,從靜態保障年限來看,銅資源較鋁而言更有保障。根據國土資源部的數據,2014年,我國銅礦查明資源儲量9690萬噸,預測資源量3億噸,資源查明率為30%。按當前礦產銅產量計算,靜態保障年限20年;而鋁土礦查明資源儲量為42億噸,由于國內鋁土礦開采量巨大,過度開采導致資源保障程度降低,所以鋁土礦的靜態保障年限僅6~7年。就靜態保障年限而言,銅資源的優勢不言而喻。
其次,銅的儲采比高,能夠保證較長的可開采及使用年限。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2014年,銅礦產查明資源儲量有所增加,增長率為6.3%,儲采比為19左右,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同年鋁的儲采比僅為7,比2003年下降了近20。這意味著什么呢?從其概念出發,儲采比指保有儲量與年開采量之比,用此可以計算礦產儲量的開采保障年限。一般情況下,儲采比越高,資源利用越充分。從以上數據可以得知,銅資源的可開采及使用年限遠高于鋁資源。
再次,銅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利用。而且銅無論經過多少次回收,都可以在精煉之后保持其原有的延展性、導電導熱性和抗腐蝕性等屬性,具有極佳的再生性能。事實證明,銅的再生性能使其不斷被循環利用,這對我國銅資源的長期供應有積極的影響。不僅如此,發展銅的再生利用,可以促進資源的有效使用,符合國家倡導的循環產業的利好政策,在環境保護方面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最后,全球化的趨勢提醒我們看待資源問題也應該具有全球視角,目前,我國海外投資的礦山儲備是國內存儲量的2倍。不僅如此,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以2014年全球礦產銅產量1870萬噸計,全球銅資源靜態保證年限為34年。如按已探明有潛在開采價值的銅資源量計算,可開采超過100年,能夠滿足全球未來對銅資源的需求。
銅資源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已經廣泛應用于建筑業、電氣電子、機械制造和交通運輸等領域。銅不僅能夠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而且憑借其優越的物理和機械性能已經在經濟基礎建設的方方面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